改朝换代这本小说的故事非常新颖,其中的男女主角周启满桂备受瞩目,主要讲述了:最近朝中盛传,那位因生擒皇太极饶幸立下不世大功,新封的破虏侯天天跑文渊阁查阅各种典籍,不但引的朝臣们议论,连勋贵们也是物议不休。大明的勋贵都是干嘛的?经商买地这才是勋贵该干的事情。关心民生大事,这可不…
《改朝换代》免费试读第二十六章 奏本
最近朝中盛传,那位因生擒皇太极饶幸立下不世大功,新封的破虏侯天天跑文渊阁查阅各种典籍,不但引的朝臣们议论,连勋贵们也是物议不休。
大明的勋贵都是干嘛的?
经商买地这才是勋贵该干的事情。
关心民生大事,这可不是勋贵的作风。
崇祯皇帝听到消息,都很是惊讶,问左右:“破虏侯能识典籍吗?”
王承恩答:“回皇上,奴才观破虏侯言谈有物,虽起于卒伍,却非不识典籍之辈。”
崇祯皇帝就挺欣慰:“初代勋贵,毕竟还是有风骨的。”
于是下旨赏钱千贯。
周启接到赏赐圣旨,意外又惊喜。
他是真没想到,做事还能有赏赐。
这样来看,崇祯皇帝也算不上小气啊!
一千贯钱,就是一千两银子。
对于别的勋贵来说,或许只是毛毛雨。
可是对他来说,这却是一笔巨款。
至少能上他侯府和庄子里的家将仆役天天吃肉吃一年。
就算顿顿吃肉,也能吃半年。
有了赏金,干活的动力就更足了。
周启花了半月,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,给皇帝上了一道折子。
乾清宫,暖阁。
崇祯皇帝接到奏本,也万分惊讶。
老实话说,在皇帝和群臣的眼里,周启这个破虏侯就是个武力强横,运气比较好的卒子罢了,关键是岁数太小,十五岁的小卒子,就算识几个字,也见识有限。
跑去文渊阁查典籍就够让人惊讶的了。
现在还能上奏本了,这怎能不让皇帝惊讶。
怀着好奇,皇帝打开了奏本。
字写的一般般,只能算勉强能看。
这在情理之中,读书是要成本的,练毛笔字也要成本。
穷的都跑去当兵了,字写不好才正常。
先看抬头:关于大力发展生产力、丰富钱粮物资、使民安乐的奏疏。
皇帝点了点头,也算是有模有样。
奏题不算新鲜,不要以为古人傻,提高生产效率,丰富钱粮和物资,这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,朝堂上的精英们若连这些都想不到,那也未免太蠢了。
再看奏文:饥荒生民乱,致天下动荡……
先是简述了民乱的源头,接着就开始阐述如何提高生产力和丰富钱粮物资等,优化耕种技术,多产良搞养殖什么的都不新鲜,但接下来提到的番麦却很是新鲜。
“番麦者,如金而似玉,故臣称之为玉米,臣查阅典籍,此物自南洋来,万历年间亩产尚且不足四石,至崇祯二年,亩产已突破五石,陛下所赐之田亦种此物,臣与耕种庄户交流所知,此物喜阳光,灌溉足则亩产增,适宜北方耕种。”
“若择其优种培育,精耕细作之,则产亩有望突破十石。此物亦可为粮,纵使口感欠佳不足为食,然若遇饥荒,可活民无数,亦可为饲料养殖畜禽,丰富肉蛋物资……”
“另有番薯者,亩产过千斤,且耐旱适山地耕种……”
皇帝看的暗暗点头,这奏本内容有理有据,到非是空谈。
刚刚封侯,岁尚不及冠。
能有这番见识,也算是相当难得。
再往下看,内容又变了:“然任事之难,不在于制与法,而在于人,而今大明之基官如虎、吏如狼,逢迎媚上思升官者众,勇于任事报皇恩者寡,又商贾盘剥如厉鬼,秋收粮六钱入,开春三银出,厚其利而丧其德,使民无所依、荒其田、弃其籍,插标卖首,卖儿卖女者不胜数,遇灾则乱起,遇贼则从贼,故官绅实祸乱之源也!”
“使民安,必先择能吏。臣请陛下择治政之良臣开荒田、修水利,抚民而耕,广植玉米及番薯等作物,春植玉米冬植蔬,辅以暖棚植麻菰……”
奏本洋洋五千余字,皇帝看的很认真。
只是文中说官如虎、吏如狼、商贾盘剥如厉鬼,让皇帝难以置信。
满打满算,崇祯帝登基理政也才两年。
现在还是崇祯初期,皇帝对臣子们还是比较任任的。
周启说官吏是祸乱之源,让皇帝难以置信,即使他举了一些例子,甚至以身作例,根本就是曾经发生在原主身上的事情,皇帝也依旧难以置信。
不过文中春种玉米,冬天用暖棚种蔬菜麻菰的内容让崇祯帝很是感兴趣,那个玉米能不能实现亩产十石先不说,只是冬季大规模的种蔬菜和麻菰就很有胆略。
冬天种蔬菜的不是没有,皇庄里就有种的。
不然大冬天的宫里吃啥?
但问题是,冬天在暖棚里种菜蔬成本实在是太高了。
奏本中提出了一个办法,以劣土石灰筑墙建设暖棚,再以匹布制作保温暖棚,白天采光聚暖,晚上则掩盖暖棚,又辅以各种增温手段,在冬季大规模模的种植蔬菜。
并且还详细列举了成本。
筑墙加上暖棚,一座两亩地的暖棚约需六十银。
暖棚占了大半,约四十五银。
主要是布匹的成本太高,一座暖棚要用到几百匹布。
奏本中同样给出了回本周期,冬季的物价腾贵,尤其是绿菜,根本有价无市,一座大棚按殖菜三千斤计算,一斤绿菜二十文,除掉成本一年就可以回本。
是不是夸夸其谈不知道。
崇祯皇帝觉的,能这么积极主动思谋国事,为君分忧就值得表扬。
尤其是那个冬种冬麻菰,让他十分感兴趣。
按照奏本所列,这个比种暖棚蔬菜要简单多了。
不需要建暖棚,在屋里就可以种。
只是菌种什么的皇帝就不太懂了。
崇祯皇帝看的认真,花了两刻的时间钟才看完。
然后从头再看一遍,越看越觉的很有搞头。
虽然不懂农事,但这并不妨碍他这份奏本的可执行性,臣子是夸夸其谈,还是用心为国谋事,崇祯皇帝理政两年了,这点还是能分辨出来。
这份奏本是用了心思的。
至于能不能搞,这就不是随便能决定的了。
得跟朝臣商议,还得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。
皇帝起身踱了几步,向外喝了声:“来人。”
“奴才在!”
随堂太监应声而入,跪在地上听吩咐。
崇祯帝道:“召破虏侯进宫。”
“奴才遵旨!”
随堂太监领了旨意,立刻出去安排人前往传旨。
小说《改朝换代》试读结束!